AI赋能×非遗破圈!看职校如何打造“人才梦工厂”

DeepSeek、人形机器人……近来,一系列新技术的“井喷式”涌现不仅受到全球瞩目,也激发了社会生产活力。北京职业教育领域顺势而为,在新技术的加持下主动调整专业布局,形成与首都产业同频共振、相融共生的发展新格局。

在近日公布的北京市第二批特色高水平骨干专业(群)项目验收结果名单(以下简称名单)上,“智能”“智慧”成为高频词。不少学校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将课堂延伸至企业生产线,以“专业群 产业链”模式培养一批“懂理论”“精技术”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注入新动能。

AI赋能职教 培育新质生产

在人工智能引领全球科技变革的浪潮下,我国职业教育正加速与前沿产业接轨。名单的公布,正印证了这一趋势。

昌职信息技术专业群学生开展智能制造数字化技术实践。 学校供图

“我们的课程设计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强化‘岗课赛证’融通。”昌职信息技术系主任方荣卫介绍,专业群对接产业人才需求,组建校企混编的师资团队,实施企业化班级管理、现代学徒制岗位实践,通过工学交替项目实践,培养智能网络运维、数据服务运营、人工智能应用服务三类人才,实现“研产供销服”一体,缩短入校与入职的距离。

昌职智慧农业专业群学生参加羊肚菌种植产学研项目,图为教师在指导学生鉴别羊肚菌品质。 学校供图

“我们试种的羊肚菌马上就要丰收了!”学校智慧农业系主任赵小平介绍,学校智慧农业专业群紧密贴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开设智慧农业技术1个中本贯通项目专业和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园林绿化、电子商务3个中高职衔接项目专业,培养现代农业产业链良种繁育、智能化农业装备、智慧化生产、数字化营销等岗位的专业化人才。

故宫非遗传承人指导国职学生修复钟表。 学校供图

在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故宫文保科技、古建营造技艺等部门的专家会亲临授课,学生可以与行业内顶级专家“零距离”学习技艺。依托故宫博物院国家级非遗传承团队,学校首创“文物修复全流程实景教学”,将“书画修复传统技艺”“官式古建营造技艺”等非遗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此外,学校还与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聘请北京大学教授走进学校,开设“国职讲堂”。

国职学生在上键盘与幼儿歌曲伴奏课。 学校供图

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幼儿保育专业主任洪晓宇介绍,该专业发挥产教融合平台优势,成立由高校学前教育专家、幼儿园园长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构建“一平台,三主体,四通道”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学校与北京市级示范园、托幼机构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岗位实习。据了解,该专业与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合作开展“3 2”中高职衔接项目,毕业生可升入高校继续深造。

国职学生在幼儿园实习实践。 学校供图

【马上就访】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储朝晖:

此次公布的名单表明北京的职业教育在集中资源办好专业,有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有利于保障人力资源市场上技能型人才的供给。相关专业契合城市发展战略,学生如能结合自己的能力、偏好进入特色骨干专业,便能更好地发挥优势潜能,对其能力发展、未来就业都大有裨益。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市人民政府督学 王春燕: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指出,现代产业、现代制造业领域70%的人才来自职业教育的培养。近年来,北京市职业院校与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联合开发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培养既具备职业岗位行动能力又具备综合素质的实践型、复合型高素质技能人才。但从供需情况来看,北京市高技能人才缺口仍然很大,数字经济、智能网联汽车、集成电路、养老服务等领域人才供需比均在1∶10以上。因此,职业教育既肩负着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的使命,同时承担着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和多样化成才机会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