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 | ①2024年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
经常账户顺差增加,继续处于合理均衡区间。2024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4239亿美元,较2023年增长61%,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2.2%,继续处于合理均衡区间,经济内外部平衡态势保持稳固。 一是货物贸易保持较高规模顺差,是推动经常账户顺差增加的主因。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1],2024年货物贸易顺差7680亿美元,增长29%。全球跨境贸易由降转升,制造业活动企稳,外需向好推动我国出口增长7%。我国经济平稳发展,内需稳步增加,但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等影响,进口价格指数波动下降,进口增长2%。 二是服务贸易逆差平稳增加。2024年逆差2290亿美元,较2023年增长10%。居民跨境旅游、留学支出继续增加,恢复至2019年常态水平,同时外籍人员入境签证和来华支付便利化政策稳步推进,境内旅游产品和服务优化,旅行收入较快增长。电信计算机信息服务、商业服务等新兴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出口顺差上升至664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 三是初次收入逆差收窄。2024年逆差1300亿美元,下降3%,主要是我国对外投资收益较快增长。 四是二次收入顺差有所扩大。2024年顺差150亿美元,增长30%。
我国对外投资和吸收来华投资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
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逆差与经常账户顺差形成自主平衡格局,我国外汇市场自主调节能力增强。国际收支平衡表显示,2024年我国对外资金来源4115亿美元,主要来源于经常账户顺差,来华各类投资呈现净流出。对外资金运用合计4215亿美元,主要是企业、银行等部门有序开展对外投资,对外资金来源与运用总体平衡。对外投资增长支撑我国对外资产不断积累。近年来我国外汇市场自主调节能力增强,对外贸易顺差以及吸收外部投资带来的资金,以对外投资等方式在境外使用,在国际收支上体现为经常账户顺差与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逆差的平衡,同时储备资产保持稳定,2024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稳定在3.2万亿美元以上。这种平衡模式有效提升了境内主体资源配置效率和对外资产负债匹配度,优化了对外资产负债结构,有助于增强我国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
我国国际收支主要结构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
[1]国际收支统计口径的货物贸易与海关进出口统计的主要差异在于:一是国际收支统计反映货物所有权转移,海关统计反映货物跨境移动。例如,“无厂制造”等跨国公司全球制造安排下的货物贸易、离岸转手买卖等,所有权发生转移但商品不跨境的货物进出口仅在国际收支货物贸易统计中体现;来料加工或出料加工贸易等所有权未发生转移但商品跨境的货物进出口,仅在海关统计中体现,相关加工服务则在国际收支服务贸易统计中体现。二是国际收支统计采用居民和非居民间的实际交易价,海关统计采用报关价。三是国际收支统计要求进出口货值均按离岸价格记录,需将货值中包含的国际运保费剥离后纳入服务贸易统计,而海关出口货值为离岸价格,但进口货值为到岸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