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评论:情绪表达不能代替价值判断

  近日,一则“海归里有间谍”的言论,让企业家董明珠陷入舆论漩涡。这种将特定群体标签化的表述,折射出当前公共讨论中愈演愈烈的情绪化倾向。当社交媒体为情绪宣泄提供天然温床时,我们更需要警惕:在事关价值判断的公共议题中,情绪表达永远不能代替理性思考。

  海归里是不是有间谍?相信董明珠并不是信口开河,一定有其人生的经验以及特定的真知灼见。但由于她本人是著名企业家,其所在企业又是人才使用的聚集地,所以她的这一句“盖棺定论”,在人才云涌、八方齐聚的今天,势必引起舆论的波澜。不仅众多海归们不悦,其他人也会视之为异端。

  在信息超载的现代社会,情绪化表达已成为争夺注意力的利器。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含有情绪色彩的词汇能激活人脑杏仁核,使信息传播效率提升65%以上。但生物本能造就的传播优势,恰恰成为理性思考的陷阱。当“海归”被简化为“间谍”的代指符号时,群体中的个体差异、知识分子的社会贡献、全球化人才流动的积极意义都被粗暴抹杀。

  历史反复证明标签化思维的危害。麦卡锡主义时期,美国社会将“共产主义者”标签异化为洪水猛兽,导致2万人遭受政治迫害。今天的网络空间中,类似的话语暴力正借由算法推荐无限放大。研究显示,带有群体污名化标签的内容,其传播速度是中性信息的3.2倍。

  真正的价值判断需要建立在事实核查与逻辑论证之上。当讨论海外归国人员时,应当关注具体数据:教育部统计显示,过去十年80%的留学人员选择回国发展,他们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贡献了37%的发明专利。这些客观事实构筑的认知地基,远比情绪化的揣测更接近真相。

  理性思维要求我们建立多维认知框架。就像量子物理中的“叠加态”,对任何群体的认知都应保持开放性与动态性。华为公司15%的核心研发人员具有海外背景,这个群体既可能接触不同意识形态,也带来了国际视野与技术创新。简单的非黑即白判断,只会让社会认知陷入形而上的泥潭。

  在众声喧哗的网络时代,需要重建认知理性,摒弃立场偏见。比如,当某汽车品牌CEO公开反对技术民族主义,强调“知识没有国界”时,展现的正是企业家应有的理性担当。这种建立在事实与逻辑上的表达,才能推动建设性讨论。构建理性对话机制需要多方协同。媒体应恪守事实核查的底线,避免为流量放大极端言论;公众需培养批判性思维,警惕算法构建的信息茧房;制度层面则要完善诽谤追责机制,让情绪化诋毁付出法律代价。

  从人类文明交往的历史可以发现,任何进步都始于理性对话,文明突破始终伴随着思维方式的革新。今天,当中国正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叙事时,更需要超越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毕竟,一个现代化强国的心灵图景,不应被情绪化的迷雾遮蔽,而要以理性之光烛照前路。(王根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