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竞争中如何打造高科技城市?
当前,数字革命、智能化技术正在重构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底层操作系统”,城市作为科技创新的源头载体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变革的重要空间,也正经历着从“功能聚合体”向“智能生命体”的深刻转型,这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效能治理的重要时空环境。
在此背景下,同济大学葛天任副教授所著《强国之城:大国科技竞争与智慧城市治理》(以下简称《强国之城》)一书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该书以跨学科视野构建“技术-政治-社会”三维分析框架,系统阐释了智慧城市迭代与国家竞争力提升的内在关联,拓展了观察思考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全球视野,深入剖析了城市功能进化与治理能力提升的内在机理,对于在大国竞争中如何打造高科技城市提供了新的认识框架。
一、大国博弈:城市作为战略性节点与杠杆
面向数字革命下的全球大变局与世界经济系统升级,未来的城市发展形态是什么样的,城市应该如何发挥战略杠杆作用?这些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思考价值。
在宏阔的国际格局中,具体的城市如同一个个的“点”。《强国之城》引入政治学特别是国际政治学的观察和理论视角,实现了全球宏观大势与具体城市微观之间的相互映照,这是一个视角上的贡献。借鉴科幻小说《三体》中的某些描述,该书提出了“推进智慧城市2.0实现升维竞争”的核心观点,认为可以通过数字技术重构生产和治理模式,使城市成为国家能力跃迁的制高点和推进器。这意味着,相较于以金融和服务业为核心的“全球城市”模式,未来的竞争将更强调对数据、算法、算力等新型要素的使用与制度驾驭,实现更高层次技术与治理的平衡。
二、协同进化:以“开源生态范式”探寻升维路径
从“历史动力学”的视角分析,城市演进被置于长周期文明史的坐标系进行观察。作为技术高度集成和复杂应用场景的集中地,城市有条件率先探索新技术的应用路径及其治理规则。
有别于传统的智慧城市建设多聚焦技术应用与效率提升,《强国之城》提出“智慧城市2.0”愿景,认为城市不仅是数字技术的集成平台,更是技术、制度与人文协同演进的生态系统,要突破单一技术维度,构建涵盖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大治理”体系,通过“制造-能源-交通-民生-治理”五位一体的顶层设计,推动在关键领域实现重要突破,进而通过场景创新实现技术突破与治理能力的整合。
从理论上看,上述观点可以被称为“技术的有机视角”,这意味着技术不是类似无机的状态,而是人类大系统中与其他各类要素存在复杂互动的一类要素。
三、价值坐标:数字时代的人文标尺
在技术狂飙中守护人文价值是科技向善的必然要求。我们越来越感受到科技的变化之快“如幻如化、如露如电”,但科技向善始终应该是一盏明灯。技术发展固然令人瞩目,但其背后所承载的人文关怀与伦理价值更应当成为指引方向的指南针。
国内外许多研究都警示我们,技术至上主义可能加剧社会分化乃至带来人类自身价值的消解,这为城市治理和国家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避免工具理性的过度扩张而导致人性异化,如何在效率追求中守护公平正义,成为必须直面的课题。为此,构建“数字人文主义”的正确道路显得尤为重要。
《强国之城》提出的智慧城市2.0愿景强调,必须兼顾效率与公平,体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通过构建算法透明度、数据普惠性、治理参与度等评估指标,为技术治理注入人文关怀,实现有温度的技术赋能。这些导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思考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四、中国方案:制度优势与治理路径
在信息化、智能化的大潮中,中国经由技术引进、场景突破、系统集成和生态培育,已经在产业互联网、政务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城市治理等领域涌现出许多前沿探索。
正如王坚院士所言,在马力时代,路网是城市基础设施,在电力时代,电网是基础设施,在算力时代,互联网是基础设施。中国的智慧城市2.0正是在基础设施的迭代升级中逐步构建治理框架体系。《强国之城》提出从产业、能源、交通、民生、治理五大维度构建整体框架,这是非常综合性的智慧城市建设观点。这些探索体现出“技术-制度”双轮创新驱动的治理特色,从初期技术移植难免存在某些数字悬浮,到中期制度适配实现系统嵌合,最终形成治理能力的整体跃迁。这一过程展现了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的有效路径——在技术突破中嵌入制度创新,在效率提升中坚守人文价值,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通过“试点-迭代-推广”机制化解技术革命的不确定性,依托城市群协同效应降低创新成本,从而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城市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作者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公共政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大国竞争中如何打造高科技城市?》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曹立媛 编辑邮箱:shhgcsxh@163.com
来源:作者:焦永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