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本越发啃不动,2024年营收、净利润双降,涪陵榨菜还能向哪走?
3月28日晚,涪陵榨菜发布了2024年报,业绩数据看似温和,【营收微降2.56%至23.87亿,净利润下滑3.29%至7.99亿】,但大众的反应却并不平静。
老股民们恍惚间想起8年前那个"榨菜配茅台"的魔幻时刻:
从2017年初开始,涪陵榨菜股价在短短3年内暴涨3倍,机构研报里写满"消费升级"、"必选消费品护城河"的溢美之词。
而今,这家掌控全国榨菜市场35%份额的巨头,正经历上市十四年来首次“营收净利润双降”的尴尬时刻。
整张财报中,最大的亮点当然是经营活动现金流增加3.81亿元,暴涨87.59%。
但在营收净利双降的背景下,这条“华丽曲线”反而透露出某种危险的信号:企业可能在加速回收现金止血。
就像火锅店老板突然把毛肚分量减半,却往锅底猛加牛油,短期的香气四溢,掩盖不了食材成本的捉襟见肘。
曾经被称为“榨菜茅”的行业龙头,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增长困境。
一、涨价神话终结,消费降级下的失速
“一包榨菜比方便面还贵”,这句网友的调侃如今已经成了涪陵榨菜的真实写照。
从2008年到2021年,涪陵榨菜通过13次直接或间接提价,将主力产品单价从0.5元推升至3元以上,毛利率一度突破58%。
然而,这一“靠涨价驱动增长”的商业模式,在2023年后开始失效。
2024年财报显示,虽然公司毛利率仍维持在50.99%,但净利率却从35%的高位滑落至33.49%。
更严峻的是,核心产品榨菜2023年销量减少3.82%,2024年虽未披露具体数据,但营收降幅显示颓势未止。
消费者用钱包投票的背后,是经济环境的变化。
拆解涪陵榨菜的困局,必须回到佐餐消费的基本盘。
这个看似稳固的万亿市场,正经历着Z世代消费习惯的核爆式冲击。
美团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速食面市场规模突破2000亿,其中自热食品增速高达45%,而传统佐餐食品增速仅有个位数。
更致命的是,今麦郎、白象们推出的"卤蛋 香肠 酸菜"组合装方便面,直接把榨菜逼到了墙角。
"现在年轻人吃泡面要的是全套解决方案,谁还单独买榨菜?"
"现在年轻人吃泡面要的是全套解决方案,谁还单独买榨菜?"
走进711便利店,原本占据C位的榨菜包逐渐退居角落,取而代之的是预制浇头和小包装卤味。
这种消费场景的迁移,让涪陵榨菜引以为傲的"开胃菜"定位变得尴尬。
就像诺基亚没输给任何手机厂商,却败给了智能手机生态的重构。
当年轻人开始热衷“拼多多式购物”,当家庭主妇在菜市场对比散装榨菜的价格,涪陵榨菜的高端化路线显得格格不入。
第三方调研显示,其主力消费群体40岁以上用户占比超60%,而年轻一代更倾向选择价格更低廉的替代品或健康轻盐产品,有网友调侃:
“涪陵榨菜成了榨菜界的茅台,但茅台可以收藏,榨菜只能配粥。”
“涪陵榨菜成了榨菜界的茅台,但茅台可以收藏,榨菜只能配粥。”
二、成本困局与战略摇摆
成本端的压力更让涪陵榨菜雪上加霜。
2023年,因气候异常导致的青菜头减产,原料收购价暴涨40%;
尽管2024年价格回落32%,但叠加包装、运输等成本上涨,毛利率修复效果有限。
更尴尬的是,公司斥资33亿元建设的绿色智能生产基地,4年多仅完成8%的进度,闲置资金被迫滚动购买理财产品,年收益不足净利润的3%。
这种“有钱不敢花”的窘境,暴露了管理层对市场前景的谨慎甚至迷茫。
战略调整的摇摆也令人担忧。
2023年新任董事长高翔上任后,提出“占领2元价格带”的新策略,试图通过推出60克装低价产品迎合市场。
但财报显示,这类低毛利产品虽带动了销量,却进一步拉低了整体盈利水平。
2023年,涪陵榨菜旗下量贩装产品占比提升导致毛利率下降2.17%。
与此同时,公司投入的销售费用不降反增,2024年品牌宣传费用同比激增,但转化效果却因消费疲软大打折扣。
三、多元化迷途:预制菜能成为救世主吗?
面对增长瓶颈,涪陵榨菜将目光投向了预制菜赛道。
2024年,公司高调宣布进军川式复合调料和川渝预制菜,并推出榨菜速溶汤等新品。
但市场似乎并不买账,泡菜、萝卜等其他品类在2024年上半年销量分别同比下滑53%和17%,营收占比不足15%。
更讽刺的是,其引以为傲的榨菜酱产品,在电商平台月销量长期徘徊在百位数。
多元化困境的背后,其实是核心竞争力的稀释。
涪陵榨菜的成功源于对榨菜品类的极致深耕,从原料种植到腌制工艺形成完整壁垒。
但当它试图跨界时,既缺乏餐饮渠道的积累,又面临海天、李锦记等巨头的围剿。
有分析师尖锐指出:
“让做榨菜的去卖豆瓣酱,就像让茅台去酿啤酒,品牌认知的错位比技术难题更难跨越。”
“让做榨菜的去卖豆瓣酱,就像让茅台去酿啤酒,品牌认知的错位比技术难题更难跨越。”
四、渠道暗战与经销商逃亡
渠道体系的动荡,更暴露了深层危机。
2024年上半年,公司经销商数量锐减424家,华南大区更是出现单区域流失178家经销商的“塌方式撤退”。
尽管官方解释是“优化市场布局”,但业内人士透露,压货式销售、价格管控混乱才是主因。
有经销商抱怨:
“厂家既要我们冲销量,又不让降价促销,库存积压只能自己买单。”
“厂家既要我们冲销量,又不让降价促销,库存积压只能自己买单。”
这种矛盾在财报数据中亦有体现,2024年应收账款同比暴增229%,赊销政策虽短期刺激了出货,却加剧了资金链风险。
更值得警惕的是,经销商信心的流失,可能形成恶性循环。
渠道收缩,必然导致终端铺货率下降,进而影响消费者触达,这对依赖传统商超渠道的涪陵榨菜无疑是致命打击。
五、资本市场的耐心与未来赌局
相比2021年39.72元的历史高位,涪陵榨菜股价已跌去2/3,市值蒸发超200亿元。
尽管公司试图用高分红安抚投资者,2024年拟每10股派发4.2元,分红比例达60.63%,但机构投资者更关注的是成长性。
财报发布后,多家券商下调评级,指出“传统品类见顶,新业务尚需时间验证”。
不过,涪陵榨菜并非全无机会。
其手握22亿元现金储备,资产负债率仅7.41%,在行业寒冬中仍具备并购整合的实力。
若能抓住中小厂商出清的机会,或可通过行业集中度提升重获定价权。
此外,轻盐化、健康化产品的创新若能突破,或许能重新抓住年轻消费者的胃。
从1898年邱寿安发明涪陵榨菜,到如今成为佐餐开味菜龙头,这家企业经历过战火、改制、上市等多重考验。
但当前面临的挑战,或许最为凶险。
消费习惯变革、成本结构重塑、竞争维度升级三重压力叠加,让它站在了传统制造型企业向现代消费品公司转型的临界点。
或许涪陵榨菜真正的机会,藏在被忽视的B端市场。
日本味之素公司在寻求转型时就打过样,当家庭消费增长乏力时,餐饮工业化可能打开新蓝海。
如果能把榨菜从佐餐配角升级为预制菜的核心原料,或许能在万亿餐饮供应链市场杀出血路。
但这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
毕竟,2023年涪陵榨菜餐饮渠道收入占比尚不足5%,如果要尝试这条路,漫漫其修远兮。
涪陵榨菜的困境,其实也是中国消费品升级浪潮中的典型样本。
当“涨价驱动增长”的模式走到尽头,当“大单品依赖症”遭遇多元化陷阱,涪陵榨菜急需解决几个问题:
如何在不损伤品牌价值的前提下拥抱新消费群体?
如何在渠道变革中平衡厂商利益?
能否找到新时代的生存法则?
如何在不损伤品牌价值的前提下拥抱新消费群体?
如何在渠道变革中平衡厂商利益?
能否找到新时代的生存法则?
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重庆潮湿的江风里。
那里既有百年榨菜工艺的沉香,也飘荡着火锅底料工业化革命的硝烟。
商业世界的残酷在于,它从不同情昔日的王者;
但商业的魅力也在于,永远给革新者留着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