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小村规”撬动“大振兴”!襄阳这个村30多年6修村规民约,如今产值6个亿

春光洋溢,万物欣然。走进依山傍水的保康县马桥镇中坪村,红墙白瓦、院落整洁,花圃锦簇、田野青青,乡道宽阔、车辆川流,工地喧嚣、机械轰鸣,处处可见充满生机活力的发展图景。

公墓区建设时的场景

清明将至,岁岁思亲。在保康县马桥镇中坪村刚刚落成的生态公墓区,翠柏环绕、花圃点缀,村民们三三两两聚在崭新的墓碑前,拿出准备好的奠酒、供果和鲜花,献给长眠于此的亲人。

农田林地坟茔散布、焚纸烧香引发火灾、大办白事攀比摆阔……这些殡葬陋习,曾经是中坪村“两委”头疼的“老大难”问题。然而随着该村将移风易俗的要求写进村规民约,情况很快得到了改善。

“乡村要美,美在文明;民风要正,正在村规。丧葬祭祀的新风能够吹遍中坪,都是它的功劳。”黄森林翻开不久前由全体村民表决通过的《中坪村红白事操办新规》,丧葬仪程、祭祀规格、墓区设置等标准一应俱全,“约定”如何执行、违规如何惩处等内容也仔仔细细写进了条款。

“散葬不好看、大办花销多,其实大家也早就想把旧习改一改,但具体怎么改、改成一个怎样的统一标准,就让人犯了难。”村民黄培军说。

群众大议事

曾经无人打理的房前屋后修葺一新,“挤”在公路两旁的农田“后退半步”改种上花草,赖在牌桌上的“懒汉”成了集体工程工地上的义务工……在村规民约的引导下,村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乡村面貌和风气不断改善,喜人的变化让大家进一步认可和支持村规民约,打通了从“要我改变”到“我要改变”的良性循环。

“借助村规民约的强大影响力,殡葬陋习的整治迅速得到村民们的认可支持,大家按照‘约定’,有序迁移坟茔、精简丧葬仪程、倡导文明祭祀。”黄森林介绍,与此同时,村集体还积极借鉴先进地区经验,通过流转土地建设生态公墓区,成立以老党员、乡贤为骨干的红白理事会监督引导,确保让村民看得到变化、摸得到实惠,打通了从“要我改变”到“我要改变”的良性循环。

与时俱进:“新条款”引领“新风尚”

人人参与,人人负责

移风易俗,引领风尚。随着产业兴盛、收入提升,人情歪风曾一度在中坪村盛行,婚丧嫁娶、生日乔迁事事操办,不少村民每月“赶情”就要送上逾千元,对“人情账单”有苦难言。为了刹住不良风气,中坪村连续多次对人情攀比、大操大办等问题进行整治,并在村规民约修订中逐步细化监管机制,推动习俗走向健康文明。

……

翻开2018年2月修订的第七版村规民约,记者发现,曾经不足千字、仅20多个条款的“基本法”已扩充为涵盖13个领域30项重要事项的《村民管理合同》和囊括52条执行规范的《村民自治章程》,一条条“新规”犹如“风向标”,指引着乡村文明焕发新气象。

“除了将《中坪村红白事操办新规》纳入新一版的村规民约,村‘两委’还计划聚焦农村土地管理、产业发展支持、项目建设保障等热点,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加快修订完善村规民约,让治理质效更上一层楼。”黄森林表示。

润物无声:“好习惯”促成“好发展”

有事大家商议,共建美好家园

“村兴我荣,村衰我耻。无条件支持村里建设发展,是村规民约施行30多年来,村民养成的‘好习惯’。”黄森林说,村规民约守护了村民的权益、保障了集体产业的发展,也在润物无声中滋养了村民紧密团结、爱村如家的“主人翁”意识,推动了“自治”向“自觉”的转变。

“大河有水小河满。集体产业发展了,受益的是我们自个儿。按照村规民约里写的,将田地交给村集体统一调配,我们放心!”村民王成洋说。

“村里修路建厂,村民不仅举双手支持,还纷纷让出家中菜地、果园,甚至投工投劳加入其中。得益于大家的支持,村集体的事业也蒸蒸日上。”黄森林介绍,2024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6亿元,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6亿元,人均纯收入突破3.7万元,形成了强村富民的“中坪现象”。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胡采棣丨通讯员:马军 向宗涛

编辑:董子川丨校对:吴芳

责编:沈明晶丨审核:龚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