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转告父母:长期服用降脂药时,最好少吃这4物,一定要放在心上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有些事,不是不说,只是说了你不信。像那种一边吃着降脂药,一边嘴里嚼着香肠干豆腐的老伙计,要不是心太大,就是不知道这药再贵也挡不住“嘴”上作的妖。

可话又说回来,很多人都晓得降脂药是啥,调血脂嘛,吃了图个心血管清爽点,不至于哪天栽倒在路边。

但有个盲区——大家都盯着“肉类”“高油高脂”,却忽略了一些看起来根本不沾边的东西,居然也是在悄悄给药效“使绊子”。

家里那些上了年纪的父母,吃药可能从来不看看说明书,觉得药吃了就管用,其他没啥大讲究。这种想法啊,真得改改。

有种东西,是药都治不住的,就是“吃错了东西还自信满满”。比方说,有人长期服用降脂药,比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一类。

按理说,血脂应该慢慢降下来,可他怎么吃怎么没啥变化,查血脂还是高。换药?加量?医生一看,可能还得问上一句:“你平时都吃些啥?”

你听说过吗?长期吃降脂药的人,要是饭后爱来一杯葡萄柚汁,那效果可真是打对折都不止。这玩意看起来健康得很,维C多,味道也清爽,哪想到它居然能让降脂药“罢工”。

葡萄柚中的呋喃香豆素会干扰肝脏药物代谢,因其可抑制CYP3A4酶的功能。

它一被干扰,药物在体内就积着不动了,浓度一下子飙高,副作用一股脑冒出来,肌肉疼、肝酶升,轻的难受,重的住院。

美国FDA早几年就警告过这个组合有问题,但国内不少人还不信邪,该喝喝,结果降脂药喝出事。

再说个让人意想不到的东西——绿茶。没错,就是平常咱们讲究养生的时候,爸妈最爱泡的那口绿茶。它怎么就碍了降脂药的事儿呢?

其实绿茶里头的茶多酚虽然对身体有益,但它含有的大量儿茶素,会改变小肠对药物的吸收机制。

具体来说,这些儿茶素和药物会“抢座位”,尤其是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这些依赖转运蛋白进入体内的药。

你这边刚吃完药,那边一杯浓茶下肚,结果药就被赶出门外,压根没怎么吸收进去。

更有意思的是,有项日本做的临床研究发现,每天饮用超过500毫升浓绿茶的人,服用他汀类药物的血药浓度平均下降了将近40%。

你说这不是白吃么?关键你跟父母讲这些,他们还觉得自己是在“以茶养生”,听不进去。

有人会说,不就是点茶、果汁的事嘛,还能有多大影响?可真别小看了这些“不相关”的食物。有个东西,不被当成食物,却无声无息地在影响药效,那就是“保健品”。

特别是鱼油胶囊,很多老年人一听说能“软化血管”,就不分早晚一把吞下。问题是,鱼油也有降血脂作用,和降脂药联手,理论上是双保险,但实际上可能是双风险。

一项发表于《临床药理学杂志》的数据指出,联合使用鱼油与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其CK(肌酸激酶)水平升高的概率比单独服药者高出将近两倍。

这说明,肌肉损伤的风险在悄悄增高,但很多人根本没意识到这种“养生搭配”其实是病根。

你要说光是吃的出问题那还好办,可问题是,连“吃饭的时间”都影响降脂药的发挥。试问一下,有多少人真的坚持每天同一时间吃药?

尤其是有些人晚上十点才吃饭,吃完顺手把药吞了。可降脂药中的大多数,比如辛伐他汀,它的降脂作用是依赖肝脏在夜间合成胆固醇的节律而设定的。

晚上肝脏代谢最活跃,这时候药下去才能“精准打击”。

你这搞反节奏,不仅吸收慢,还可能出现肝功能紊乱。哈佛医学院有篇研究说过,如果同样剂量的辛伐他汀在晚上10点服用和早上10点服用,前者在抑制LDL-C方面的效果高出近50%。

差距这么大,但很多人没意识到,以为“记起来了就吃”是通融,结果让药白干了活。

最荒诞不经的,实则是一个被众人皆忽视之物——“情绪”。

科学研究表明,长期处于焦虑与慢性压力之下,会激活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轴(HPA轴),刺激皮质醇分泌,而皮质醇为调节脂肪代谢的关键激素。

意思就是,当人长期处在焦虑中时,体内的脂肪代谢机制是被“改写”的。你吃再多降脂药,体内依然在悄悄地制造“坏胆固醇”。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一个队伍,在一项涉及6000人的长期跟踪中发现,那些情绪波动频繁的人,其LDL-C水平比情绪稳定者高出约18%。

这比多吃几块五花肉还狠,但情绪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谁会当回事儿?

真要说起来,这些影响降脂药的人、事、物,看起来都“不沾边”,但却是实打实地在“拆台”。吃药不光是吞下去这么简单,还得讲究环境、搭配、习惯,甚至是心态。

老百姓图个健康,不容易,但别总以为药吃下去就完事了,有时候一口茶、一杯果汁、一粒保健品,都可能让几百块的药打了水漂。

既然讲了这么多饮食、习惯、情绪对药效的影响,那接下来就该琢磨个问题了:

有些人服用降脂药后血脂仍然不降,甚至还升高,查不出啥大问题,是不是身体“抗药性”在作怪?

这事儿,说新也不新,说老也真不老。从临床角度来看,一部分人确实存在所谓的“药物低反应”现象,也就是同样剂量的降脂药,在一些人身上效果非常差,甚至毫无作用。

这不是药的问题,也不是人不听话,很多时候是因为“基因”。

例如,有一种名为SLCO1B1的基因变异,该变异会使肝细胞摄取他汀类药物的能力下降。药吃下去了,但肝细胞接收信号迟钝,导致药效起不来。

这个问题在亚洲人群中发生率还不低,大概有10%~15%的人携带这个变异。

美国心脏病协会也在他们的用药指南中提过,如果患者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效果不好,建议进行基因检测,看是否存在这种药物转运蛋白的功能异常。

除此之外,还有人身体对药物的代谢太快。肝脏中的CYP3A4酶有多种亚型,有些人天生就是“快代谢型”,药还没发挥作用呢就被肝脏分解掉了。这种情况下,吃药就像打水漂,留不住效果。

这时候怎么办?不是一味加量或者换药,而是可以考虑联合用药,比如把降脂药和依折麦布、胆汁酸结合剂等搭配使用,改变作用机制,打破身体的“抗药盲区”。

还有个新兴的方向是使用PCSK9抑制剂,它不依赖肝脏的酶系统来代谢,绕开了大多数代谢障碍人群的“死角”。

所以说,血脂降不下来,别急着怪药不行,也别怨医生没本事,得从生活、饮食、遗传、代谢多方面去找答案。

真相往往藏在不起眼的细节里——只要不怕麻烦,答案总能找出来。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郝丽梅.血脂与降脂药[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24,(07):19-20.